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新帅遴选,如今竟成了一出令人费解的“拖拉剧”。原本外界以为报名踊跃,足协已锁定目标,结果即将揭晓。然而,最新消息却显示,主教练人选短期内难以确定,甚至可能赶不上11月的国际比赛窗口期。这不仅引发了外界对足协选聘流程的强烈质疑,更让中国足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《北京青年报》的报道揭示了这出“拖拉剧”的幕后:足协技术部门正耗费大量时间对报名材料进行层层筛选和评估,之后还要走繁琐的上级审批流程。这漫长的流程直接导致新帅迟迟未能上任。 因此,原计划10月份的国家队集训和热身赛已被取消,11月的国际比赛日也岌岌可危。这意味着,自东亚杯结束后,国足将连续错过9月、10月和11月三个宝贵的国际比赛窗口期,近五个月的时间里将彻底缺乏正式集训和比赛机会。
如此长时间的空窗期,在中国足球历史上实属罕见。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伊万科维奇早在6月份就已离任,足协却至今未能选定新任主帅。无论背后原因如何,这都暴露出足协选帅机制的严重缺陷,以及令人堪忧的工作效率,甚至不惜以牺牲宝贵的国际热身机会为代价。
展开剩余48%更令人担忧的是,亚洲其他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国际比赛日磨合阵容、检验球员状态,而国足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。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球员竞技状态,更会进一步动摇公众对国家队的信心。 “笨鸟先飞”的道理人尽皆知,但国足不仅起步晚,连“起飞”的时间都一再拖延,这无疑为球队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。
表面上看,自伊万科维奇离任以来,足协动作频频:召开会议研讨、聘请外籍顾问、公开进行选聘等等,看似煞有介事。然而,关键的主帅人选却迟迟未能敲定,多年来一直强调“让专业人做专业事”的足协,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摆脱不了“业余”的影子,其效率之低,令人不得不深思。
"
发布于:天津市